暂别了朋友们

再一次踏上了征途。漫漫的四个月,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下来的。这几天真的很怀念之前跟大家一起奋战的日子。这一次却只剩我一人了。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我坚持要读研。其实我也想问为什么你们不想读研呢?我读研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性格和梦想。

专业

因为我想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而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无论是眼界还是经验都太浅了,只有去实验室才能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前沿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读研就必然的。而且实验室里的设备和老师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没有它们我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踏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门。

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机器学习呢,而且更何况我现在做的就是机器学习的工作。虽然目前我还不清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但如果理性分析的话,那样是不现实的。公司不像学校那样有氛围,而且工作中有很多事并不完全跟你所学的东西有关联,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专心地花上两三年时间"闭关修炼"呢?我是个目光长远的人,我不否认工作中一样可以学到东西,但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他能学到的东西更多。当然,工作是有回报的,所以我只能说看个人意愿了。

我相信未来是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无论是现在热门的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还是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很小部分。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覆盖人类现在所触及的所有领域。想象下未来的世界将会多么的盛况空前。你坐着无人驾驶汽车回到家,完全不用担心撞车的危险,因为车上有高科技的检测仪,它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实时计算出最佳安全路线,甚至车与车之间也能互相协调,以保证大家都能有一条最佳路线。在你快到家时,各种智能设备早就已经处于待机状态,它们会按照你的生活习惯,或根据你今天的各种行为数据以及以往的数据分析出你今天回到家可能会做什么事,然后就提前做好准备,而机器人已经可以很好地与人对话沟通,NLP将不再是问题,它就像后勤部长一样,帮我们料理家事,这样人类也就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到自己喜欢研究的事上面了。我坚信鸟山明在《龙珠》里面描述的各种高科技画面一定会出现,甚至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一直相信最后人工智能一定能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当然,也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改变这个世界更有意义的了。这将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让人兴奋的是现在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巨头的大项目。比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Google brain和Google机器人等,这些项目有些已经运用在了实际生活当中。国内的比如百度的百度大脑,而且据说百度目前也在研究无人驾驶自行车和汽车,这些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伟大结合,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地意义。我真的希望能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能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之中,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这是一件超赞的事,不是吗!

性格

从小我都不擅长社交。虽然到了大学之后,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不能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很多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所以我经常会制造尴尬的气氛,让大家都很不舒服。我也很痛恨自己的交际能力。有些时候我为了不制造尴尬的氛围而会故意说很多话,但最后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也不知道到底该对我这该死的交际能力说什么了。希望朋友们能多体谅一下吧,有时候我的二只是因为我想融入你们。特别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更是二,有些话明明知道说出去是犯蠢的行为,但还是会说,甚至会语无伦次。所以对我来说,只有两个地方特别适合我:军队和学校。在军队里没有那么多不纯粹的东西,也不需要各种阿谀奉承的交际方式,在那里只有汗水的味道。这也一直是我理想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虽然没有军队生活那么纯粹,但相对外面的社会来说还是挺单纯的。我喜欢待图书馆的感觉,就算不看书,也喜欢那样待着,感觉在里面待着整个人的身心都得到了提升。而且学校是个安静的地方,这和我的性格正好相符。我不喜欢周围叽叽喳喳的环境,安静的环境更能激发我的思维。

大学四年最让我庆幸的事就是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图书馆。在这里我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图书馆的两年时间是我大学四年最宝贵的时间,是这段时间才让我真正成长起来,也开始学会了如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任何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有用的线索。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他看了多少好书。一本好书给人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也许短时间内不会突显出来,但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早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了,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你感觉不到而已。举个例子吧,我第一次看《算法引论》这本书是在大三的时候,那时候觉得这本书太虚了不务实,因为,里面没有一句代码,全都是归纳假设以及一些推理和证明。所以那时候这本书看下来,我感觉没多大收获,因为我觉得要设计和实现一个算法至少得把代码给写出来吧,而这本书却不教你如何用代码来实现一个算法。第一遍看下来我只是知道了在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归纳假设法来设计算法,但是这已经足够了,虽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让你知道归纳假设法的威力。在后来的学习算法当中,我自然而然得运用起了归纳假设法,而且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很高效的方法。所以我想说的是,当你看了一本书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甚至聊胜于无,但是不要紧的,任何事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只是你还没觉察到而已。还有就是好书,一定要多读几遍,读完一遍能吸收的东西很有限,你读的次数越多学到的东西也越多,或者说理解的越深刻。貌似有点跑题了,我就是想说,外面的社会环境太嘈杂了,只有像学校或军队这种安静的环境一个人才能静得下心来看书学习。

梦想

中国式教育

在中国跟别人说自己的梦想是件不切实际的事。因为更多的人早就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了。在我们上小学时,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干嘛,科学家、警察、商人、医生、老师、市长或国家主席......这些曾经都是我们的梦想。但很多梦想在我们升入高中和大学之后就被遗忘了,有些甚至变了味儿。小时候我们想当官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现在人们说做官大多数就为了捞钱享特权。如果现在去问一个大学生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要么没有,要么十有八九是当公务员。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教育制度能把学生的梦想归一化。我们甚至不知道那些梦想是什么时候丢的,就好像自己被洗了脑一样。中国的教育制度烂到已经不能再烂的地步了。小学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阶段,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却狠狠地抹杀了这种创造力。各种各样的考试(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让我们根本没时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升入高中,在我们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时,应试教育却再一次压制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只知道高考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出来后才能不为找工作发愁,却从来没人告诉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高考志愿上面的那些专业是做什么的。我想,除了我一定还有许多人当初选专业时完全是看专业名字是不是霸气,是不是跟别人说起时比较有面子才选的那个专业,当然,更坑的是,貌似教育局早就知道了我们会这么选,所以他们就把每个专业名字都起得非常漂亮,所以最后很多人都是乱选的。而有些人在填志愿之前,所谓的调查只是为了调查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怎么样,是不是热门的,根本没有人来问你这是不是你喜欢的,而我们却也傻傻得不知道抵抗。也许不是我们不知道抵抗,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抵抗,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还抵抗个屁啊。

每个学校的老师在考生临近高考时,都会这样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再忍一忍,人生最痛苦的也就这100天,只要熬过去了以后的路就轻松了,到了大学之后你们有的是时间放松!"这句话确实挺奏效的,我们也相信只要这100天过去了,以后的路就宽了。而我们殊不知,这句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中国学子。有时候一句话能改变一个国家!这句话改变了整个中国。当我们来到大学时,我们心里想着:老师说了,到了大学之后就好好放松下,从小到大都幸苦这么多年了,也改休息休息了。多年的考试生涯导致我们身心俱疲,而且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逼迫式的教育,一下突然没人管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真是悲哀啊。所以很多同学最后直到大四还没放弃休息。就这样大多数人的青春就这么被浪费掉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这四年的时间有多么宝贵,正是这四年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才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也慢慢拉开。最后绝大多数人只能无奈地踏入社会,而他们已经变得毫无生气,思想上麻木不仁,没有梦想,没有技能。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会是这样的了吧,都是因为高中老师的一句话!

我的梦想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完全被中国式教育给洗脑。我还有思想,还有梦想!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爱在哈佛》,这部电视剧后来改变了我的人生。其实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想。但上了大学之后,我才渐渐发现那里面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也是从这部电视剧里我知道了,原来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学校,有着一群资质比我好,却比我努力的人。而我还在为比身边一群无所事事的人勤奋而兴奋。这是何等的悲哀。从这时候起我决定了,哈佛就是我的梦想。我知道这个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点天方夜谭,但不管怎样我决不放弃,只要还有一丝机会,我也要抓住。我的性格就是只要是自己当初的决定,我就一定要去实现它,不管别人说什么,即使最后那个决定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了,我也要去做。哈佛就是那样一个让我疯狂的梦想!我知道这个梦想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梦想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为了在聊天的时候多一点谈资,梦想越伟大越好,因为他们觉得这会让他们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更加高大。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有梦想。但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人在我眼里根本没资格谈论梦想,他们的梦想早就被这个社会给榨干了,那不是他们自己的梦想,而是这个社会给他们的假梦想。没有人会今天说着梦想,明天无所事事。梦想它不会自己实现。嘴上说说真的很容易,可一旦实现起来很快就有人放弃了。如果梦想那么容易实现的话,它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也就没任何意义了。

书的价值

实现梦想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对于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的方法。但不管什么领域什么方法,我们都能从书上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即使是像体育运动领域,我们也能从书上获取很多科学的训练方法。书的价值是无穷的,正因为书籍的关系,人类才能几千年以来快速发展,统治地球。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那些博学多才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喜爱看书的。没有人一生下来什么都会,也没有人只根据所听所闻就能取得一番成就。这个世界有三种人,一种人从不看书,却仍活得好好的,以为这个世界跟他的生活观一样单纯,我不鄙视这种人,因为他们确实活得很开心,心中依旧保持着那份单纯;第二种人看书,但看得不多,以为这个世界本应该跟他在书上看到的一样美好,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失望;第三种人博览群书,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会人云亦云,会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思考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读书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用批判性的思维来去思考问题,而是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这是非常可悲的,就算那个人是专家也不能全盘照收,那样你最后只能成为第二个他,却永远无法超越他。其实我更倾向于不相信任何人所教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你不能保留那些想法,你可以把别人告诉你的东西放到一个候选队列里面,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后如果你亲自证明了那个想法是对的话,那也不亏,因为你对它理解得更透彻了,反之,如果你能证明那个想法是错的话,那就更牛逼了!我相信这个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上。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正态分布,更多的人是平庸的,因为勇气和毅力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大部分人就像上面那幅图中间的那个,他们只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会让他们绝望,然后渐渐放弃挣扎,但还是有少部分人会继续努力,最后达到第三种人的高度。书籍有时候会是把双刃剑,当你还不能完全驾驭它的时候,可能会陷入它带给你的思维方式之中,这也许是好的,但也许是坏的,一旦你被它控制了就很难再全身而退。所以我一直强调看书一定要待着批判性的思维。我特别崇拜那些看书从来不看书的具体内容,而是看这本书所阐述的问题,然后自己去思考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书中问题的答案。前几天我才知道一个很牛的人叫王垠。我看了他写的两篇博客,一篇是他写的退学申请书,这篇文章貌似很多年以前很出名的,还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的批判精神。这两篇文章虽然很多地方都写得过于偏激了,但看完后真的让人思考了很多。

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我也有寂寞难耐,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意识到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最后我们不会得到任何东西,也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当你迷茫的时候,就可以找朋友聊聊天,不一定非要别人给你一些建议,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释放一些不良的情绪。在这里非常感谢樱木同学经历过的那些奇葩事,让我开心了一把 :)。还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一个人迷茫的时候,本质上是因为他缺少了某样东西,一种可以支撑他向前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任何令我们困惑的难题,都能从书上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答案。只不过有些线索隐藏的很深,一次两次我们可能还看不出来。所以对于一本好书,我们不能只看一遍。每次看我们都能领悟不一样的东西。迷茫、堕落、寂寞都是暂时的,但也可能会变成一种习惯,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在你迷茫的时候一定要逼自己去看书,因为只有书籍可以给你心灵的安慰,让你重新融入阳光的怀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之前有个算命先生说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觉得这太迷信了,但现在我觉得那个算命先生没说错。我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也相信你们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在于你到底有多渴望成为那样一个人。之前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来自1%的天赋和99%的汗水,但往往那1%的天赋比99%的汗水更重要。后半句是我之前从网上看到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觉得更合理的应该这么说:成功来自30%的天赋、20%的渴望和50%的汗水。

四个月后再见了,朋友们!期待我的好消息吧。。。

5 thoughts on “暂别了朋友们

        1. Jorbe Post author

          我不是哈佛的 :(,哈佛一直是梦想中的学校,所以weibo上的资料填的是哈佛。我现在在北邮读研 :)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